北京保卫战(北京保卫战以胜利告终)

启航的学习笔记 15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北京保卫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北京保卫战以胜利告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的奇迹——北京保卫战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正是兵部侍郎于谦。

自土木堡一战,英宗朱祁镇被俘,五十多位大臣战死,明朝三大营二十万精锐全军覆灭。无数辎重器甲马匹尽归瓦剌。

消息传回京城,人心惶惶,焦躁不安。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 公元1449),大明王朝的国运将在这一天被决定。

早上,朝会开始,主持朝会的是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本次朝会要讨论的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英宗被俘,瓦剌大军逼近北京城,是战还是逃。

战可能是玉石俱焚,逃则是丢掉半壁江山,落得跟南宋一个下场。

这是朱祁钰第一次掌握大权,他十分不安,迫切的看着下面的群臣,等待他们提出建议。然而文武百官自上朝以后什么话都不说,只是嚎啕大哭,整个朝会哭声一片。

第一次主持朝会的朱祁钰懵逼,十分懵逼。

哭了一阵子后,大臣们逐渐的恢复了理智,虽然伤心总是难免的,但毕竟还是在开会呢,一群五六十岁的人老是哭哭啼啼个不停成何体统。因为问题总还是要解决的,讨论朝廷是战还是逃。

最先发言的是徐珵

徐珵,吴县人(今苏州),宣德八年(公元1433)中进士,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担任侍讲学士。这位徐珵平日里工作休闲两不误,除了经理之学外,他有一个最大的爱好——阴阳术数之学。

其中这门学问包含一项 历史 悠久的科目——算命。

是的,徐珵热衷于算命。平日里他就经常给别人算命(不收费的哦)。不过他经常算不准,所以大家也都不信他。

但是他却算对了一件事,一件让他可以吹嘘一辈子的事。

这件事就是土木堡之败。

在明英宗亲征前一天,徐珵夜观天象,大惊失色,连夜跑回家跟他老婆说:赶快回老家躲躲吧,我夜观天象,此战必败。

所以,早朝徐珵第一个站出来发言,他大声说道: 我夜观天象,发现大明如今天数已去,如今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劫。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犹豫不决的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大声的斥责徐珵。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由于家境不错,从小就读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23岁的于谦乡试中举,赴京赶考。在京城的会试中,于谦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御史。之后在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中平判有功,从此走上青云之路。

宣德五年(公元1430),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这一年,于谦32岁。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国家正三品从二品,副部级官员。土木堡一战,随从的兵部尚书战死,于谦便代理了兵部尚书。

“京城是天下之本,如果因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了吗”?

于谦一番话振聋发聩,惊醒了那群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的老臣们都粉粉站出来支持于谦,最终少数服从多数,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代理皇帝朱祁钰坚定了抵抗到底的决心跟信心。

由于于谦是主战派,又是兵部尚书,自然而然保卫北京城的重任就落在了于谦的手上。

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于谦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事会议,虽然于谦历任过兵部侍郎,如今又是国防部部长,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打仗。

虽然于谦是个文官,从没有过领兵打仗,但是他排兵布阵还是有一套的。

但是当于谦真正的了解了目前北京城的情况,他才知道,这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首先对于即将要跟瓦剌作战的最主要的硬实力——军事上就已经吃不消。

土木堡一战,打光了明朝二十万精英中的精英。且不说没有士兵光剩守城的老弱病残,就连能打仗的战马都找不到几匹。最关键的是士气萎靡不振,精锐都全军覆没了,我们这些二流士兵能抵挡的住吗?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军心。

于谦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军令:

自即日起,奉命征调以下部队进京守卫

1 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

2 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

3 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的运粮军。

4 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

总计有十万余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主力部队,大多都是后勤部队,因为主力部队全都埋在土木堡了。

士兵问题解决了,再一个问题就是粮食问题,打仗士兵不能不吃饭啊,目测此次战役没有个把月打不完,京城这么多人,每天那么多张嘴,所以必须光积粮。

可是那么多粮食从哪里来呢,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非常多的粮食。多到什么程度呢,足足够京城所有人吃一年,是当时最大的粮仓。

虽然有粮食,但是不好运,因为瓦剌的部队就在周边游荡,要想把粮食运进京城,需要大量的后勤人员,难免不被瓦剌发现,如果发现,不仅人没了,粮食也会被抢夺一空。

派士兵护送运粮民工,可是京城又没几个兵了。于是,于谦下达了第二个命令:

所有进京保卫的士兵全都从通州进京,路过通州时,士兵各自取粮食(能取多少取多少,最好一人抗个五百斤),并运送至北京。

士兵,粮食全都解决了!

于谦又下达了命令,大明帝国境内凡是可以调动之兵全部集结进京保卫首都。

于是在于谦的努力下,到了九月初,全国各地凡是能来的通通都来了,北京的兵力达到了22万,而且粮食充足,人心也逐渐稳定下来。

现在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还有一个最大的麻烦, 明英宗朱祁镇还在人家手里当俘虏呢!

于谦清楚的认识到,皇帝还在人家手里,这场仗就不好打,并不是因为他是朱祁镇,而是他的名分是皇帝。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新皇帝

新皇帝立谁呢,由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才三岁,话都说不好,立他那是自找灭亡,于是变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

皇太后没有意见,大臣们纷纷拥立,但是有一个人不同意,他是谁呢?

朱祁钰本人!

与以往不同的是,朱祁钰不是虚情假意故意推辞,他是真不想啊,皇帝老哥刚刚被人抓了当俘虏,眼瞅着瓦剌大军就要气势汹汹的来了,北京能不能守得住还是个未知数,万一没有抵挡的住,自己的皇帝也是做不成的,还要背负一个亡国的皇帝,这怎么去地下见祖宗。

可是由不得朱祁钰了,这个皇帝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于是在于谦等一众臣的坚持下,朱祁钰终于 自愿 的当了皇帝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九月六日,朱祁钰正式即大明皇帝位,定年号为景泰。朱祁镇即日起改为太上皇。

从八月到九月,在于谦的努力下,京城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于谦的威望达到了顶峰,所有人都相信,他们可以战胜任何敌人。

九月下旬,北京所有的防卫全部完善,唯一等待的就是敌人的到来。

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公元1449),瓦剌大军的主力部队来到了北京城下。

瓦剌大军的情绪兴奋到了极点,就在两个月前,不到十万瓦剌大军轻而易举的摧毁了明朝二十万的精锐,还俘获了他们的皇帝,这一次的目标就是直取北京城,恢复我大元王朝!

瓦剌大军攻击的目标是北京外城的城门,那么北京外城有几个城门呢?答案是九个。

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埠城门。

九个城门需要防御,明军有22万,平均下来一个城门顶多两万多人,明朝时的北京城虽然没有现在大,但规模也不小,九门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二环到三环之间。

所以虽然明军在总数上占据优势,但是平均到每个门的话就处于劣势。

于谦做了一个异常大胆的决定!

他在会议上召集众人,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瓦剌大军前来,十分的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经百余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

于谦下达指令,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于谦又下达了第二条命令,锦衣卫巡查城内,如果有士兵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九门之中最重要的一门是德胜门,因为他正对着瓦剌的主力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将会是最激烈的战场。

德胜门的主将正是于谦自己。

最让人吃惊的是于谦又宣布了一条指令,这条指令就是明朝 历史 上最著名的军战连坐法。

军阵连做法就是当开战的时候,如果有将领不顾士兵后退的话,立斩。如果士兵不顾将领后退的话,后军斩前军,一个别想走!

于谦又下达了最后一个指令,开战之日,所有士兵将领出九门之后,立刻关闭九门,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拼死一战,就在此时,豁出去了。

这是一场绝对不能失败的战争,一旦失败,大明的国运就此改变,北边半壁江山将会失去,这场战争,大明输不起。

十月十一日,战争的号角吹响。

瓦剌大军首先攻击的是西直门,上千名瓦剌士兵挟持着百姓对西直门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忍了将近两个月怒火的明军挣着发红的眼睛向瓦剌军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瞬间,瓦剌军一触即溃,死亡数百人,百姓也被救走。

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瓦剌大军终于发动了进攻,这一次的目标正是德胜门。

瓦剌军的首领也先首先派出了小股骑兵前往打探,结婚发现一路上都是慌乱的明军骑兵,也先判断,明军一定没有准备好。于是瓦剌一万军队进攻德胜门,这只军队也是瓦剌的精锐。

大军出发,向德胜门杀去,可是没想到的是在前方等待他们的正是明军的神机营。

神机营早在土木堡一战就全军覆没了,而京城剩下的一些就充当了这次的神机营主力。

当瓦剌大军深入的时候,明军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等待瓦剌骑兵进去一片居民区时,明军突然从两侧杀出,以民房做掩护,一枪一个地方,从不同的方向射击瓦剌军队。瓦剌军瞬间陷入枪林弹雨中,站在高处的神机营把瓦剌军当成了活靶子,一万大军立刻崩溃,几乎被全部歼灭,北京保卫战首战告捷。

也先很愤怒,明军出了一口恶气。可是战争还没有结束。

这一次瓦剌军队全军出击,同时对九个门发动攻击。也先本人亲自带队进攻了九门中最薄弱的西门安定门。

可是令也先万万没有想到此时的明军犹如打了鸡血,跟土木堡那时的明军天壤之别,明军一个一个挥舞着兵器以万夫不当之勇冲向瓦剌军队,左冲右突,横冲直撞,搅的瓦剌军队混乱不堪。

不出所料,没半天功夫进攻安定门的瓦剌军队溃不成军,四散而逃。没办法,也先下令撤退,如果再不撤退,自己可能就要全军覆没了。

连连失利的瓦剌大军不甘心,便集结所有士兵朝西直门进攻,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转移到了西直门。

西直门不一会就被围攻了,虽然明军奋力抵抗,可是瓦剌军似乎杀不完,越杀越多,攻势越来越猛,眼看明军就要守不住了。

就在此时,从其他门敢来的明军援军很快就从后方反包围了瓦剌,在援军的勇猛下,进攻的瓦剌军又被赶了回去。

被打回去的瓦剌军修整了五天后又再次的发起了进攻,结果可想而知,还是攻不下。没办法的瓦剌军撤出了北京,而是北上,想要去攻打居庸关。

居庸关是北京的门户,只要拿下居庸关,就等于扼住了京城的咽喉。因为也先也明白想攻下北京已经是不可能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瓦剌来到居庸关的时候,十月的天气竟然下起了雪。一夜之间,居庸关的城墙变成了一座冰墙。每当靠近的时候,城墙的守军一轮轮的弓箭跟火枪齐齐射来,瓦剌又是不战而败。

最后实在讨不到便宜的瓦剌大军终于撤军了。

由于谦主导的北京保卫战以明军的最终胜利拉下了帷幕。

明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主战派用实际结果证明了大明王朝并没有落到要南迁的下场,保存了大明的根基,没有沦落到南宋的下场,为大明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国祚。

北京保卫战为何会发生?对明朝有多么重要?

北京保卫战是明朝生死存亡之战,决定了明朝历史长度。北京保卫战的导火索是朱祁镇亲自率领明朝大军前去挑战瓦剌部落,然后最终结果明朝大军失败,而回朱祁镇还成为了敌人的俘虏,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最大的笑话。明朝历朝历代,北方边境地区的战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明朝领土,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亲自率领大军前去平定叛乱,他们两个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也是一代名将,有着突出的军事才能。

朱祁镇完全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刚刚登基称帝想要建立一番功业。瓦剌族入侵挑衅明朝,在王振的怂恿之下决定御驾亲征,所有大臣都不看好这场战争,甚至以死相谏。朱祁镇已经完全被王振洗脑,王振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大太监,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叱咤风云的宦官,从王振开始明朝开始出现宦官掌权的情况,他从小看着朱祁镇长大是朱祁镇的读书先生。

朱祁镇对王振言听计从,他所说的事情朱祁镇都会照搬,王振怂恿朱祁镇出兵不仅仅是为了帝王尊严,更是为了自己扬名立万。这场战争,明朝军队占有绝对兵力优势,王振有足够信心打赢这场战争,然而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他脑海当中想象的事情,他把战争看得过于简单。

明朝几十万大军被敌人打的溃不成军。瓦剌族手里握着大明王朝帝王的性命,想以此为要挟踏平中原地区,北京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这场战争中出现了明朝历史第一名臣,于谦在明朝生死存亡之际力挽狂澜,一个文人放下写字的笔,拿起了杀人的刀,于谦延续了明朝上百年的历史。

北京保卫战为什么明朝赢了?

北京保卫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如下:

在政治上占据主动,首先,拒绝迁都。皇太后召集大臣议事,有些官员主张顺应时局,南逃迁都,在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历言:“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的建议得到了大多啥臣子的拥护。守城抗战,以稳军民之心。

另立新帝。瓦剌军手里有明英宗,作为政治筹码,囤货居奇,即使朱祁镇无能,也是个皇上,还是极大地政治作用和影响力。但国不可一日不君,朝局稳定,人心才可稳。

于谦将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理论落实落地,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立朱祁钰为皇上,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样明英宗便在瓦剌军手中失去了政治价值,而明朝则在这场战役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

整顿内政,将土木堡之变的祸首王振余党超级灭族,以宽慰人心。招纳人才,提拔文武官员,于谦认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将在土木堡之变中战败逃回并获罪的原大同副将石亨,免罪释放并委以重任。同时,改革军制,创建团营制,提高作战效率,更加适合此次保卫战役。

调配兵力资源,明确作战统一战线由于明王朝刚刚战败,急调京城周边各地备操军、备倭军和运粮大军到京师,同时要求官员前往京城周边招募士兵,紧急训练,已补兵力不足。

组建民间武装力量,对抗瓦剌军。于谦制定以京都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关、古北口、紫荆关为屏障的抵抗战略。否定了石亨禁闭九门,固守城池的战术,主动出击,绝不示弱,亲率重兵设伏于德胜门,形成依靠京城为营,以战为守,分掉援军的战术格局。

在作战的主要方向上,隐藏主力部队,伺机而动;在次要方向上,避开敌军主力,采取小股军队袭扰,多处出击,迷惑敌军。同时,假装战败诱敌深入德胜门,神机营火器齐发,射杀瓦剌军数万人,使其兵败于城下。

保障后勤供给充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的充足是战争胜利的前提保证。当时京城内的粮食不足二十万军队的日常所需,在京城东郊的通州有数百万石粮食储备,但无法短时间内运送到京城内,但于谦则采用一切手段运粮,以保证军队不至于因为粮草短缺而不战自败。

责任明确统一指挥,明代宗专门下令,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于谦担负起了全权指挥统一部署北京保卫战的重任。

可以说,于谦以已之力,力挽狂澜,使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

北京保卫战(北京保卫战以胜利告终)  第1张

北京保卫战的含义和意义是怎样的?

北京保卫战或称京师保卫战,是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将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击退的战争,时间是1449年。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关于北京保卫战和北京保卫战以胜利告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北京保卫战

文章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mxgg12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