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以及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朱允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朱元璋杀了哪些功臣?
朱元璋一共在位31年,可就是在这31年里,朱元璋不知道杀掉了多少功臣勋贵。从1368年到1398年,朱元璋先后册封了10位公爵、52个侯爵、3个伯爵,可以说朱元璋之所以能打下偌大的江山,能够建立明朝登基为帝,所以靠的就是这65个人。
可就是这65位大功臣,却大多数都被朱元璋所赐死。
先来说说10位公爵。
在这10位公爵里,乐浪公濮英是战死沙场后被追封为公爵的。对军人来说,马革裹尸是至高荣誉,因此乐浪公濮英算是善终。
而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他们5位都是因病去世的,在他们去世后都被追封为王爵,也算是得以善终。
相比之下,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梁国公蓝玉、颖国公傅友德,他们4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1390年,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连带着全家老小七十余人全部被杀。冯胜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橚,因为朱橚私底下偷偷的跟冯胜来往,这就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连理由都不想,就赐死了冯胜。
蓝玉是太子朱标的铁杆粉丝,但没想到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扫清日后的障碍,就不得不对蓝玉痛下杀手,连带着蓝玉的亲朋好友、一众同党,共一万五千多人,全部给朱元璋送进了地狱,可谓是惨烈至极。
和蓝玉一样,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于是也赐死了傅友德,还把傅友德的家人全部发配边疆,充当徭役。
总共10位国公,朱元璋就赐死了4位。至于另外的6位,可以说要不是他们去世的比较早,说不定也很有可能会被朱元璋给赐死。
至于朱元璋册封的52位侯爵,其中就只有2人得以善终。
西平侯沐英,他是朱元璋的养子,明朝建立后沐英便镇守云南,一直到1392年因病去世。
武定侯郭英,他一开始是朱元璋的亲卫,一直都深受朱元璋信任,即便是被御史弹劾,朱元璋也没有猜忌于他,郭英也得以善终。
除了他们两位,其他的50位侯爵,全部被朱元璋以各种各样的罪名诛杀,真的是令人唏嘘。
而朱元璋册封的3位伯爵,有两人得以善终。
诚意伯刘基的死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并不是被朱元璋杀害的。毕竟刘基是1375年去世的,那时候的朱元璋还没有嗜杀的恶行,顶多就是对刘基有所猜忌,但还不至于到痛下下手的地步。
东莞伯何真,在1387年告老还乡,朱元璋赐给他大量的金银珠宝。何真去世的时候,朱元璋亲自写文祭奠,还让文武百官素服三日,何真这也是得以善终了。
徽先伯桑敬,他因为被卷入了蓝玉案,结果被朱元璋给赐死了。
从这我们就能看出,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这65位功臣中,竟然有55位被朱元璋给赐死。虽说朱元璋这么做也是有他的苦衷,但不管怎么说他的手段实在是过于残暴了。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
朱元璋杀功臣的顺序是按关系的远近来进行的,关系远的先杀,关系近的后杀。
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他决定先拿一些人开刀。当时后投降过来的人,人心不稳,如果贸然拿他们开刀,容易引起反叛。而自己的红巾军老属下也不行,刚上位就拿亲近的人动手,难免让人寒心。
这时正好廖永忠撞上门来,朱元璋便以“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将他赐死。从此,朱元璋便开始大杀功臣之路。接下来朱元璋杀的便是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最后杀的才是最早跟自己打天下的老属下。
明朝的三股势力
朱元璋带着自己的手下南征北战,越战越强,最后还成为了国内数一数二的军事集团。可就在渡江之战时他遇到了难题。当时元军将朱元璋的军队包围在了江边,粮食供应出了问题。恰逢这时,有个叫廖永忠的起义军首领来投,一下解决了他的船只问题。
而廖永忠的水军系也成为日后大明王朝重要的一派。再加上朱元璋渡江之后,各路投降过来的降将,明朝一共形成了三派势力。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
朱元璋杀的第一个功臣是廖永忠,然后是胡惟庸,接着是李善长、蓝玉。期间还有他们的党羽和相关联的人,也被朱元璋一并除掉。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男,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1、廖永忠(1323-1375年),无为州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人。明初名将,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坐罪赐死,终年五十三岁。崇祯十七年,追封庆国公。
2、胡惟庸(?-1380年),男,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3、李善长(1314年-1390年),男,汉族,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4、蓝玉(?-1393年),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顺序:
明朝的开国功臣大多数都惨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刚开始是杀了廖永忠、刘基(他太聪明怕他谋反不是贪污)、周亮祖和胡惟庸和李善长,然后怕武将造孙子的反杀了冯胜、蓝玉(太骄横),和蓝玉的副将王弼,后又杀了傅友德,徐达的死因不明应该是善终。
朱元璋第一次诛杀功臣,是从廖永忠开始的。之后一路杀下去,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关系的远近了,关系越远,被杀得越早。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的濠州旧部,还继续扩大着优势地位。直到朱元璋这一朝终了,功臣都被杀得差不多了,这个格局基本上也没怎么改变。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男,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
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杀过哪几个功臣呢?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国皇帝们在取得江山之后都会对开国元勋们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例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汉高祖刘邦对功臣们的杀害等等。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皇帝诛杀开国功臣似乎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它似乎在每个王朝的演替中都会发生。但是要说起历史上诛杀功臣最多的皇帝,恐怕就数朱元璋了。比如我们知道的“蓝玉案”,仅一个案子就牵连了上万人,其他的大小案件就不用说了。
所以,在当时,明朝的开国元勋中,最后能幸存下来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都被朱元璋给诛杀干净了。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朱元璋——剧照
这个问题其实也算不上是一个新问题,因为近来对于朱元璋杀害开国功臣的议论实在是太多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狡兔死,走狗烹”,说白了就是鸟尽弓藏之意,当然了,还有人说是因为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因为只有把这些威胁者都给诛杀干净,他们就无法窥视老朱家的皇位了。
这些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问你,你也能说出个大概。但是如果要问你,朱元璋杀害这些功臣的先后顺序暗藏了怎样的玄机,恐怕就很难说得上来了。
那么,朱元璋杀害开国功臣的先后顺序,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玄机呢?
朱元璋像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来弄明白这些人在明朝建立之后所被敕封的先后顺序。乍一看,这完全是两码子事,但其实它们是一码事。
为何呢?
我们都知道,在洪武三年,也就是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三年,便开始大封群臣。但其实这次册封早该在徐达领兵北伐的时候就开始的,因为那个时候天下基本大定,虽说朱元璋只是吴王,但其实已经在准备登基所用之物了。但是朱元璋知道,对于这群骄兵悍将,无论给他们敕封什么爵位,他们都不会满足,所以便索性将敕封一事往后推迟几年,一来可以让自己想出如何在给予他们封赏后还能制约他们,二来就可以将天下真正收复之后,再行论功行赏,对待北伐将士也要公平一些。
于是,这一次的敕封,一等就是三年。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大封群臣,一口气就封了28个候。但是也千万别以为这就是单纯的论功行赏,谁的功劳大,谁的爵位就要大一些。但其实,这些封位是有着大学问的,谁在前,谁在后,都是有讲究的。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给群臣排坐坐,既不按官职高低,也不按俸禄多少,更不凭借战功,那么到底是按照什么呢?
朱元璋——剧照
很简单,看和朱元璋建立主从关系的先后顺序;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幼年家贫,当过乞丐,也当过和尚,直到后来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才一步步将自己的实力壮大起来,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做了皇帝。可以说,朱元璋从放牛娃到皇帝,这段艰辛的创业历程是十分励志的。
而在朱元璋起事以来,所经历的大小战斗也不在少数,但是这其中就有一场战役十分关键,那就是——渡江战役。为何说它重要呢?因为这场战役不仅造就了很多位明朝开国功臣,同时这也是奠定朱元璋成为皇帝的关键战役。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渡江战役”。
朱元璋——剧照
据说当时朱元璋的起义军被元军困在长江西北,此时军中已经快断粮了,而在常见对岸的芜湖却是一个盛产稻米的地方,于是朱元璋决定,摆脱元军的包围,东渡长江,以图解决燃眉之急。但是,想要渡江,其前提必须就得有船,恰恰此时朱元璋的军队缺的就是船。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正在朱元璋发愁的时候,有个叫廖永忠的起义军首领带领着他的部下前来投奔朱元璋。恰好这个廖永忠所领导的正是一支精锐的水师。有了廖永忠的加入,朱元璋不仅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能带领着部队,顺利过江。
这次战役在朱元璋心里的分量非常重。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明朝的官场派系,实际上就是以这场战役为分界线的,大致有三大派系。
第一派系,是一直以来都追随朱元璋的濠州红巾军旧部。 可以说这是朱元璋的嫡系部队,所以其关系最为紧密。而身处在这一梯队的人,不管是战功赫赫,还是战绩平庸,都是朱元璋封侯时的首要考虑。例如徐达,常遇春,汤河就属于这一梯队。
第二派系,是渡江战役时来投奔的廖永忠的巢湖水军。虽然他们在封侯的时候也享有一席之地,但如果考虑其战功的话,那么显然就是受到了压制。比如说巢湖水军统帅廖永忠,其战功远超濠州旧部的大部分将领,但是在封侯的时候,却只能排在众多战功平庸的濠州将领之后。
第三派系,是朱元璋渡江成功之后望风来归的人。当然了,在这个圈层的人同样也想有封侯的权力,而具体评判标准,要么是依靠战功,要么就是依靠率领大队人马归降。但是就前两个圈层而言,这一圈层的地位确实要低得多,和朱元璋的私人关系那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朱元璋为群臣排坐坐的标准了。一言以蔽之,就是根据,这些人和他建立主从关系时间的早晚。凡是越早建立这样关系的,朱元璋在其地位稳定之后所得到的封赏就越大,因为越早的话,朱元璋成事的趋势也就不明显。而越晚,朱元璋成事的趋势变得越明显,那么所得到的封赏也就越低。
朱元璋像
反过来我们再看看看朱元璋所诛杀大臣的先后顺序,也很有意思。
朱元璋第一次诛杀功臣,是从廖永忠开始的。之后便一路杀下去,而诛杀的顺序,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关系的远近,关系越远的,被杀得越早,关系越近的,被杀得越晚。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朱元璋的濠州旧部,仍然在继续扩大着优势地位。直到朱元璋去世以后,功臣都被 杀得差不多了,但这个格局基本上也没怎么改变。
关于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和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朱允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