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时代一定是“独立工作”的时代。大家以个人为单位,把就业变成合作,把工作变成自己的事业,让整个社会的资源高效运转。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拥抱和迎接这个时代呢?
先想想我能提供什么产品。
很多读者在留言里都说“合作产品”“别人的产品”很透彻。能不能再谈谈“自己的产品”?
碰巧我这辈子遇到的人多了,也是这样:
有一技之长在公司也算是业务骨干,但缺乏将技能“产品化”的能力,缺乏商业思维和嗅觉,不知从何下手。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商业思维?
怎样才能打破企业和团队的局限,延伸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机会,独立延伸成一个系统?
这条路没有人能替你走,但希望能分享一些意识和思考,帮助你打破原有的工作惯性,开始思考新的可能。
1.向上:重新定位图片
我在课堂上和我的文章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大图。
这是系统思维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中文里好像没有对应的术语,一般可以理解为“图”和“大局”——。在这里,我称之为“画面”。
那么,什么是图片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从宏观系统的角度看一个节点:
它创造了什么样的变化?
它的高等系统是什么?
是什么让它持久?
比如把公司当成一个节点,它的画面是怎样的?即把分散的“个体”整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流程,生产出符合需求的产品,然后销售给顾客。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实现了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从无序低效的状态(每个人都需要寻找合作伙伴和客户)转变为有序高效的状态(公司提供工作岗位,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并从中汲取燃料(股东权益),保障自身的生存。
这是图的视角:把节点放在整体环境中,思考它能发挥的意义,总结提升到更高的层次,重新定位——,这就是“重新定位”。
举个例子:一个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做翻译。他的日常工作是什么?整合各部门和工程师提供的文件,翻译并统一成标准格式,确保企业内部和客户之间的顺畅沟通。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给予怎样的“重新定位”?企业知识管理。
一旦你把你的工作从“翻译”理解为“企业知识管理”,你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你的使命不是“把中文变成英文”,而是保证人与人、部门与企业、客户之间信息的顺畅连接和保存,这就是你工作的意义。
那么,你能否开始考虑:如何更好的收集和存储信息,如何构建企业知识网络,如何统一沟通规范,如何提高沟通效率……
甚至,一定要翻译吗?能否有其他形式保证信息的顺利传递?文件能否转化为活动、会议、互动、成果?等等。
这是为了将你的工作和技能“延伸”到整个团队和更高的水平。——你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去练习,但是你可以通过思考建立这样的意识,慢慢拓展你能接触的领域。
那么,你可以想:如果我没有现在团队的支持,我怎么靠自己实现这种“重新定位”?需要补充什么?找什么样的伴侣?
这是一种商业思维。
再比如:我微信官方账号的图片是什么?这不是关于职场成长,而是关于元认知教育。
如果仅限于“职场成长”,那么我能写的和能做的其实很有限:我可能会沉浸在“如何与老板沟通”、“如何做好PPT”、“如何应对讨厌的客户”之中.
这些重要吗?也很重要,但只是治标不治本。什么可以根治问题?元认知。
关注认知本身,思考思考本身,不断修正优化。这是从底层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
努力打破“任务”和“工作”的局限,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图景”,重新定位自己。
你可能会发现,一切突然变得明朗了。
2.向下:场景细分
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一个永远不会错的方法就是不断细分。
什么是细分?简单来说就是找到自己能力的应用场景:什么情况下别人会需要你的技能?会愿意为你的技能买单?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圣诞节刚刚过去。每年圣诞节我们总能看到哪些话题?礼物。
否则,男生或女生在求助,“我该送另一半什么礼物?”否则就是对性别价值观差异的嘲讽和吐槽(比如“猜化妆品价格”)。
我的圈子里有一个人。他是做什么的?她对护肤品和化妆品非常熟悉,甚至可以帮你根据你的需求为你的女朋友“定制”一整套送礼方案,比如你喜欢什么样的皮肤、习惯、明星、款式……然后帮你去香港采购,这样你就可以付出一点辛苦。
这玩意能赚钱吗?当然,我不能养活自己。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做一个商业模式,做一个个人品牌,打破这个“性别壁垒”会怎么样?
类似的型号还有很多。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他知道所有主要的时尚品牌
家珍,后来她做了一个自媒体,什么内容呢?专门搜罗明星参加活动的照片、视频,然后告诉你:这个明星穿了什么牌子的衣服,戴了什么款式的首饰,涂了什么色号的口红……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细分领域。但我相信很多人一定都有过这样的需求,哪怕只是一瞬间的念头。
稍微「正经」一点的,就更多了:
有专门帮助讲师、自媒体人和小公司做线下活动策划的;
有专门帮小微企业做法律事务咨询和对接的;
有专门帮创业者写BP、完善商业计划方案的;
还有专门帮传统企业高管培训形象、定制仪容仪态的……
每个人必定都有自己的知识积累。你擅长什么领域,在哪个领域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就一定有人「没你擅长」—— 无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领域。
关键只是在于,如何去找到这些人。
所以,有两点建议:
1)拓展自己的圈子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外,尽量去接触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人,哪怕只是简单的交流也好,去弄清楚他们在想什么,烦恼什么,需要什么。很有可能,这其中就潜藏着你的机会。
2)理解世界的运转
这个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对接起来组成的。每个系统的内部、对接的地方,多多少少必然存在冗余和不良 —— 这些地方,都是你可以去协调和优化的空间。
试着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去了解其他系统的运作方式,了解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工作起来的。
你可能会发现,这其中「低效」的地方,有优化空间的地方,多得令人难以想象。
3. 向前:门槛差异化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去思考:
在我擅长的领域,我可以如何做得比别人更好?
一个产品的价值,直接取决于两点:它的需求有多旺盛,以及同类型的供给有多丰富。
那么,你如何做得比别人更好,或者说,如何让别人选择你?这就是你的价值和优势所在,也就是你所能够安身立命的「门槛」。
在这个方面,有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叫做「差异化」。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我们的「心智空间」,一般只有3-5的容量。什么意思呢?当你需要一项服务时,你能够想起来的选择,一般就是3-5个。
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只会在这其中进行挑选。
定位之父特劳特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当你创造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你需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我比竞争对手好在哪儿」,而是「我在哪个方面是第一?」
所以,不妨问自己:
跟我竞争的人是谁?
他们在哪些方面是强项?
我有哪些东西,是他们(可能)不具备的?
最简单的方式:如果你业务上难以跟别人拉开差距,那么,你在沟通上创造优势,这就是一个差异点。
再比如: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大家写代码的能力都差不多,但是你同时还懂产品,能站在产品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能帮产品经理解决问题,这也是你的差异点。
不妨从现在开始思考:在你目前的公司里、圈子里、甚至行业里,说到你,别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这个家伙整合资源的能力特别强,什么问题都能找到合适的人」,还是「喔,就那个人啊,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人还蛮老实?」
然后,试着有意识地去引导、管理好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给自己贴上你想要的标签。
慢慢的,让自己成为「第一」,乃至「唯一」。
4. 向后:关注「缺席的东西」
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是:关注「有」的东西,思考「如何还能更好」。但专家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他们会这样思考:
有什么是缺席的?
需求背后没有被说出的是什么?
我可以加上什么、创造什么?
创新专家克里斯坦森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消费者任务」。什么意思呢?他认为,推动消费者购买你产品的源动力,是消费者「需要完成的任务」。
很多时候,这个「任务」是不可见的、看不到的,但我们往往会把目光,放在已有的产品、商业模式上,忽视了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竞争对手并不是狭义上的同行,而是能够完成「消费者任务」的所有备选项。
举个例子:克里斯坦森认为,柯达为什么会失败?并非由于柯达没有投资数码成像技术,而是由于,柯达错误地理解了潜在客户的「任务」。
他们认为:客户拍照是需要把它冲洗出来。但实际上,98%被冲洗出来的照片,客户只会翻看1次,所以这个任务是不存在的。客户真正想要的,是如何高效地把照片「分享」给别人。
说来有趣,这恰好也是手机打败数码相机的理由:手机的镜头和传感器比不上数码相机,但那又如何?它在社交性上的压倒性优势,完全可以碾压后者的所有优点。
同样,公众号的对手是什么呢?是别的公众号吗?不是。读者真正想完成的任务,是「如何有趣地消磨一段时间」。
在这个意义上讲,公众号彼此之间,其实是同盟关系,它们共同的对手是手游、短视频……这些能够抢夺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东西。
反而,只有当用户愿意回来看别的公众号,你的公众号得到点击曝光的几率也会更高。
这一点很有意思,也是值得你去好好思考的:我能「看到」什么,我「看不到」的,又有什么?
很多时候,这些就是我们的盲区,也是你可以去尝试的方向。
最后,介绍一个小小的练习 —— 我将其称为「嗅觉练习」,帮助你提升商业嗅觉。
不妨在你产生一个点子,或是创造一个产品时、钻研一项技术时,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 它可以卖给谁?
这个问题会促使你转变视点,从「创造者」转变为「使用者」,从用户和消费者出发,去思考,如何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具体而言:
1)哪些人可能需要它?
2)它可以解决他们什么问题?
3)它跟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是什么?
2. 它如何卖出去?
这个问题会促使你去思考它最终的形态。它可以如何应用到实际中?可以跟哪些系统相结合?可以如何碰撞、发挥出新的价值?如何传递给消费者?
具体而言:
1)它可以用在哪些场景下?
2)它的使用方式和流程是怎样的?
3)如果不使用它,会有什么问题?
3. 它可以卖多少钱?
这个问题可以促使你从「成本-收益」角度,去分析这项产品或技术的商业前景。
具体而言:
1)用户可能会花多少钱购买它?
2)它可以帮助客户实现多少价值?或者节省多少资源?
3)它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卖出去?
无须强求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但你需要转变思维,知道自己需要弥补哪些东西,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提高商业化、产品化的能力。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事业」。
作者:L先生说
评论列表 (0)